2022年農歷秋分是哪一天:2022年09月23日,星期二,農歷八月十七。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秋分氣候三大特點
1、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晝短于黑夜,直至冬至日達到白晝最短;
2、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
3、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節氣的注意事項
秋分應多補水,去秋燥
秋分過后,暑熱余氣漸消,天氣會越來越干燥,所以,平時一定要多飲水、多喝湯、粥等,去除秋燥之氣。
應及時增減衣物
秋分時節,晝夜溫差大,早晚氣溫低,中午時候的氣溫有時候則堪比夏天。這樣的天氣情況,為了身體健康,就要及時增減衣物,早晚穿的多一些,以免著涼感冒;中午穿的少一些,以免上火。
運動不可過量
金主收斂,秋天的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這一時節的運動也應該順應這個規律,運動不可過量,運動項目也不宜太過激烈,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適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分的別名是什么:秋分日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農歷八月里的這天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