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黃曲霉素污染食品的首要措施是控制溫度。溫度對霉菌的繁殖和產毒均有重要影響,不同種類的霉菌最適溫度是不一樣的。在相對濕度為80%~90%,大多數霉菌繁殖最適宜的溫度是25~30℃,在0℃以下不能產毒。霉菌污染食品并產生毒素后,人如果攝入了這類食品可能引起對人體健康的各種損害,稱為霉菌毒素中毒。狹義的霉菌毒素中毒是指產毒霉菌寄生在糧食或飼料上,在適宜條件下產生有毒代謝產物,人、畜食用后導致中毒;廣義的霉菌毒素中毒則包括食用了本身含有霉菌毒素的或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飼料)所引起的中毒。
黃曲霉毒素(AFT)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產生的雙呋喃環類毒素。其衍生物有約20種,分別命名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動物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后,在肝、腎、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測出極微量的毒素。黃曲霉毒素及其產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有些菌株產生不止一種類型的黃曲霉毒素,在黃曲霉中也有不產生任何類型黃曲霉毒素的菌株。黃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糧油及其制品,各種植物性與動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 [1] 產毒素的黃曲霉菌很容易在水分含量較高(水分含量低于12%則不能繁殖) 的禾谷類作物、油料作物籽實及其加工副產品中寄生繁殖和產生毒素,使其發霉變質,人們通過誤食這些食品或其加工副產品,又經消化道吸收毒素進去人體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