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是我們福建的叫法,這種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地方,是英國人首先建造的,他們稱之為“廊房”。在廈門中山路這也有一片這樣建筑,那么他有什么奇特之處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他的建筑風格吧。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筑,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
主要功能: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于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并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
騎樓,約在鴉片戰爭后就傳入鼓浪嶼和廈門,接著又傳入金門。所以說,騎樓建筑是歐陸建筑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傳入廈門后,又與廈門的地域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騎樓街市。
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筑、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瑯滿目的各色閩臺特色小吃和回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臺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余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廈門中山路始建于1925年,位于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圣堂等眾多人文古跡。
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淀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云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文化優勢:郁達夫曾住過天仙旅社
廈門城墻,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里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里度過的。
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建筑優勢:騎樓建筑盡顯南洋風情
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并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筑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
位于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云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
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結束語】這種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墻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一種建筑智慧,預防臺風襲擊,減少對建筑物的風負荷,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筑藝術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