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是聚族而居的族群,在一個村子里居住的人們一般都是一個姓氏,而他們的房屋都是戶戶相連的,這是仫佬族獨有的民居特色。
那么,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人居住的總體特點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住在一個村子里,如果一個村的居民雖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須分段居住,相互不混雜。例如謝村居民,雖全姓謝,但遠祖卻是三個人(民間俗稱三大戶),因而,三大戶的子孫將該村分為上、中、下三段,界限分明。
仫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仫佬族的村落多為背靠石山,面臨田垌,村后的石山大都封山育林,村邊有一些古樹,點綴著鄉村的風景。仫佬族的每個村落以每村60戶以上的居多,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多在三、五里以內。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每村都筑有高兩層樓的炮樓,這些圍墻和閘門如今仍可看到遺痕。
仫佬民居,多為磚墻、瓦頂、矮樓建筑。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臺。墻基以火磚砌成。火磚砌基,泥磚砌墻,棟梁、桁椽等都用木料制作,屋頂蓋瓦片。屋內有樓一層,但不住人,作為谷倉或雜物房,人大多居于地面。房屋的建筑形式多為一排三間,正屋的正面大都留有天井;房屋地基如果寬敞的,還有一座一排一至三間的下座(即下屋)。
在羅城縣四把鎮,還保留著部分仫佬族的民居。
獨家獨院,有門樓,有圍墻,中隔天井,很明顯,這是借鑒漢族民宅的建筑特點,但細致觀察,就會發現里面有很多仫佬族本身的特色。
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正南正北”。各家各戶的門樓與正屋,朝向不一致。這是由于仫佬先人迷信風水,認為某年建屋某向吉利,門樓就朝這個方向建。
再一個特點就是“戶戶相連”。雖是獨家獨院,但戶與戶之間都有側門相通,出正屋后門,就是后鄰家的天井,除有巷道相隔或獨立建房者外,全屯數十戶,幾乎可以串通無阻。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鄰里平日交往,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社會兵災匪禍頻繁,打家劫舍的事時有發生,家家有門相通,便于走避和互相救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仫佬人團結互助、鄰里和睦的優良品質。
仫佬族的民居,多是火磚墻、青瓦面,很少用泥坯、干打壘,茅草房更鮮見。這與仫佬山鄉盛產煤炭有關,這些火磚,用煤矸石粉摻和白泥燒制,煤矸石有一千多大卡的熱量,燒制過程中自燃,燒出的磚硬度大、結實耐用,仫佬人發明的“特大”火磚,一塊頂普通的火磚五六塊,砌起墻來省工、省料、省錢、省時,十分堅固。
仫佬民居多以石灰抹墻,內壁下方,以煤灰批蕩一米多高,刻上磚紋。內壁上方和大門上壁,順勢均衡地繪上花鳥魚蟲麒麟龍鳳,寫上幾首唐詩宋詩。
建屋
仫佬人家建筑房屋,大都要準備三年,先將所需材料備齊,然后養一兩頭大豬,作為建屋時的菜肴,造屋時,同族同屋的親朋大多來幫忙,主家只招待酒飯不付工錢,來年別家建屋時也去幫工,稱為“還工”。
仫佬人家進新居非常講居,新屋落成后必先擇吉日,進新屋的前一天,先請法師主持法事,舉行祖宗進新居儀式。其過程如下:法師把原來的香火案上香爐里的一部分香爐灰取出,放進新香爐里,新香爐底放幾枚錢幣,然后點燃一束香插放爐中。法師念完符咒之后,把兩張沾有雞血的紙錢貼在香爐上,最后帶領主家男男女女護送香爐入新居,安在神位上。
吉日清晨,主家長者先到新居里燒一大堆火,火燃燒得越旺盛就越吉祥,也就預示將來人畜興旺,五谷盈倉,財源茂盛。然后把家里的最好的東西和最新的東西裝進新籮筐里,全家人都穿上新衣裳挑擔新籮筐進新居,這樣就會百事如意,萬象更新了。天大亮之后,親戚朋友持“米擔”、“花紅”、“財禮”等前來祝賀。共同飲宴并設歌壇對歌,到第二天天亮,歌聲陣陣,更增添喜慶的氣氛。
您可能還喜歡:
朝鮮族酒文化,朝鮮族的飲酒習俗
惟妙惟肖的朝鮮族長鼓舞
滿族春節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瑤族盤王節,一個神奇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