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滿,也意味著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這個成語出自《老子》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 往來。中國古人把人類奮斗的生活目標定位為安居樂業。古人杜甫曾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吁求;李白感嘆纖夫生活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孫中山畢生爭取民生、民權;范仲淹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這些圣賢眼里,只有百姓們真正實現居有定所,勞有所獲,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快樂。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為人們描畫了這樣一個祥和的世界,那里的人們無論老少怡然有余樂,可謂是安居樂業的完美實現。實際上,安居樂業也并非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孟子》中有言 若民,貝JJ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圈民也。焉有仁在位,閣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只要讓百姓有恒產,才能有恒心,國家才能富足,才能真正做到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