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每個城市都可以看到清真面館,進店時常常看到店里不出售豬肉類食物。對于一些少數民族來說,有些習俗是不可侵犯的。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那么,你想知道拉祜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在拉祜族社會里,由于長期的游獵生活,使他們不畏艱險,不畏強暴,同時又形成了團結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風尚。他們對待真誠相處的人是那樣熱情,對那些奸詐、不守信義的人非常痛恨。這些風尚,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獨特的禮儀。
獵肉分食與尊敬老人
狩獵,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業(yè)生產,也是打獵護莊稼。狩獵,有一人一戶的活動,也有一村一寨的集體活動。集體狩獵是在舊歷的正月、二月間,出獵時幾乎整個寨子的男子都出動,十幾個人或幾十個人一路,一去就是幾天或十幾天才回來。所得獵物不管大小,參加圍獵的人不論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獵肉。
假如獵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飯也要一人一碗分食。假如獵得馬鹿等大野獸,頭由獵得者或放頭一槍打中者拿去,有兩條里脊肉,獵得者可以分得一條,作為獎勵,另一條送給寨子里年紀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除里脊肉外,其余獵肉平均分配。在分配肉時,凡是過路人,只要遇上,同樣可以分得一份獵肉。
拉祜族對老人的尊敬,有這樣一句話:“把享受讓給比自己老的人,因為太陽、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見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平時家里有老人來了,青年就自覺地讓座,請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陽出的方向,然后敬煙,接著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給老人,意思是請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煙、敬茶時,都要雙手舉過頭,接的人也要雙手去接,單手接就很不禮貌了。敬煙敬酒時,第一個敬給的煙酒,不轉給在場比自己年紀更大的人,以后這個人是不會受到大家尊敬的。老人坐著時,青年人不得從老人前面走過,要從背后走過。盛飯時要先盛給老人。老人吩咐事情時,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話。
拉祜族的服飾
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還處于各家各戶自己種棉,自己用簡單的紡車紡紗,用極簡陋的織布機織布,布織成后染成藍色、青色,做成衣服。拉祜族最喜歡黑色,認為黑色最好看。解放后,國家每年由內地調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纖織品供給。
由于拉祜族人民喜歡自己織的布,國家每年還要調入大量的棉花和棉紗,供拉祜族人民自己紡紗織布。現(xiàn)在,拉祜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既喜愛自己的民族服裝,又喜愛各色布匹和化纖產品制作的新式服裝。
拉祜族婦女的服飾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右開襟,兩邊開齊腰部高的岔口,衣長齊腳面的長衫。在長衫岔口及衣邊、袖口,鑲綴紅、白等各色幾何圖紋的花邊,沿衣領及開襟上還嵌上數十個雪亮的銀泡或佩帶大銀牌(拉祜族“普巴”)。
有的下穿統(tǒng)裙,有的下穿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大,幾乎像對襟,衣邊綴有花布條紋,無領,小袖口,衣長只齊腰節(jié)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統(tǒng)裙上面。穿著這兩種服飾的婦女,都頭包四公尺長的黑色包頭,在包頭兩端綴以線穗,有的則是包大毛巾。穿長褲的婦女,冬季多數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兩端都用色線繡上花紋。
拉祜族男女都剃光頭,但婦女要在頭頂留一綹頭發(fā),名曰魂毛,以示男女之區(qū)別。現(xiàn)在,大部分年輕姑娘都留長發(fā),編辮子。但在農村,婦女婚后又剃光頭。這一方面是為了衛(wèi)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示已經結婚了。拉祜族婦女一般都戴較大的銀耳環(huán)、銀項圈、手鐲,男子也有戴手鐲和項圈的。
拉祜族男子頭戴帽子,也有全包頭者。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藍黑布拼制成的,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做邊,頂端綴有一撮約十五公分長的各種顏色的線穗垂下。現(xiàn)在,有不少人戴便帽。但到節(jié)日,婦女都穿花邊衣服,頭裹黑色包頭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頭。節(jié)日和趕集,男女都要背一個長方形背袋(拉祜語叫“面搓”)。
背袋用自己織的青布做成,袋口鑲嵌數層各色花布做成的模擬橄欖葉的幾何圖案,袋繩用色線織成,兩端留有線穗。糯福、東回一帶拉祜族的背袋又是用紅、白、黑等多色線織成,并綴有貝殼和數個線穗和絨球。在集體進行舞蹈時,無論男女都背一個背袋。
拉祜族男人的服裝,多數穿無領對襟短衣,青年人還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他們認為黑衣服配上白里,就是妝扮得像喜鵲一樣漂亮。
穿開襟很小的衣衫的拉祜族姑娘,在短衣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統(tǒng)裙上面,它的意思也是同喜鵲爭艷。年紀大一些的男人,都穿無領開襟短衫,老幼都穿褲管很大的斜拼襠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