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由于此時溫度和雨水的充足,是種莊稼的好時節,故農民對此時節比較重視,在這一天,人們可能會舉辦一些風俗活動。你知道芒種的來歷嗎?在芒種這一天,又有哪些風俗?
芒種簡介
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
芒種節氣的來歷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母子,兒子叫芒種,母親不能干重活,芒種便一個人挑起生活的重擔。離芒種家不遠的蕎麥姑娘被芒種這種孝順母親的行為所感動,慢慢地,他們相愛了,并結了婚。他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干旱,有一年大旱,家里只收了點蔬菜,無法熬過漫長的隆冬歲月。為了生計,芒種去賣小馬駒。但被惡人韓露所騙 ,蕎麥姑娘為了家人,夫妻分離。芒種給妻子筑了一個高大的墳丘。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蕎麥姑娘的墳頭上結了三角形粒籽,芒種在來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種上它,秋來好一場大豐收啊!寒露節令到來,刮起了一場寒風,孩子們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唱著:“唉喲喲呀,寒露風啊,透心涼啊,好混賬啊,你別吹啦!蕎麥收啦!早上場啦!”從那時候起,這芒種和蕎麥姑娘的故事就流傳下來了。
芒種的傳統習俗
安苗
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